正宗黄岩本地早黄岩蜜橘10斤非涌泉蜜桔浙江台州橘子新鲜水果桔子
天文学家的简介
天文学家的简介
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牛顿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于林肯郡。
在天文学方面,1672年牛顿创制了反射望远镜;他还解释了潮汐的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另外,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
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在牛顿的著作《自然科学原理》中,他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
牛顿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为纪念牛顿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把662号小行星命名为牛顿小行星。
哈勃
E·P·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1953),美国天文学家。
1923至1924年在威尔逊天文台时,哈勃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12颗造父变星,根据周光关系,推算出它们位于银河系以外,是与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这一发现是哈勃成为星系天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哈勃提出河外星系形态分类法,称为“哈勃分类”,一直沿用到今天。
1929年,在斯赖佛发现谱线红移现象的基础上,哈勃结合自己的观测资料,提出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也就是说,越远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飞驰而去,这被称为“哈勃定律”。
哈勃的著作有《星云世界》、《用观测手段探索宇宙学问题》等。他曾经获得太平洋天文学会奖章和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
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
哈雷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热爱天文学,上中学时曾测出了伦敦磁针的变化为2°20’W;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设计了测定行星轨道单元的新方法。他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去南大西洋荒僻的圣赫勒拿岛建立了南半球第一座天文台。后来,着手编制南天星表。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出版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列出了341颗恒星的方位。以后哈雷又为解决海上经度的确定问题,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观测。他为了观测地磁的变化,考察英吉利海峡的潮汐和对海岸进行了连年的探险工作。在他22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从1680年起,哈雷开始研究彗星。彗星,又叫孛星,俗称“扫帚星”。在天体当中形状最特殊,头部尖尖,尾部散开,像一把大扫帚,沿着扁长轨道绕太阳运行。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这种出没无常,形态怪异的星体,常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惧。人们常常把彗星和天灾人祸联系起来,认为它是灾祸的前兆。哈雷却不这样认为。他猜测,彗星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预测彗星出现的时间。经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哈雷发现1531年曾出现过一颗大彗星,1607年又出现了一颗大彗星,这两次出现的彗星与1682年出现的彗星的运行轨道十分相似。因此,他大胆地推测这三次出现的大彗星实际是同一颗彗星,它以约76年为周期绕日运行。哈雷还预言,这颗彗星在76年之后即1758年底或1759年初还会再次出现。
1758年12月,欧洲各地的天文台都忙碌起来了。人们议论纷纷,话题集中在哈雷的预言是否准确上。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看彗星是否按时出现。奇迹终于发生了,这颗大彗星果然出现在哈雷推算的时间和位置上。可惜哈雷本人已于16年前去世了,未能亲眼看见自己的科学预言成为现实。彗星如期出现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大家公认对这颗大彗星的计算和预言成功,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的成就。为了纪念哈雷的伟大功绩,人们将这颗大彗星定名为“哈雷彗星”。
同大多数彗星一样,哈雷彗星主要由冰和其他冰物质、岩石物质组成。它的质量很小,仅是地球质量的6亿分之一,因此对地球的引力很弱,不会改变地球的轨道。哈雷彗星的彗尾极其稀薄,密度只有地球表面空气密度的10亿亿分之一,当它扫过地球时,人们当然平安无恙了。
到1982年底为止,人类记录到的彗星共有1700多颗,其中710颗的运行轨道已被推算出来。尽管哈雷彗星的周期是哈雷计算出的,但是在史书中最早记录彗星的国家应数中国。据初统计,从殷商时期到清末,我国有不下360次的彗星记录。不仅记载了彗星的形状、颜色、出现时间、位置和运行路线,而且记载了罕见的彗星分裂现象,为研究彗星的周期、轨道和太阳系的演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春秋》一书记载着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对哈雷彗星的记录早了几百年。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清末,哈雷彗星共出现31次,我国都有记载,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记录最完整的国家。关于彗星本身没有光,只是在它接近太阳的时候,靠着反射太阳光才发出光来的认识,早在1300多年前的《晋书》中就有记载。这种认识直到16世纪才在欧洲形成。此外,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上,就绘有29颗形状各异的彗星图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人们讲起哈雷彗星,就会想起哈雷这位英国天文学家,他曾为牛津大学教授、皇家天文学家,并担任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他的名字与“哈雷彗星”一志永远载入史册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哥白尼简介
哥白尼(1473~1543),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丧父,由舅父瓦琴洛德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在校受到人文主义者、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熏陶,抱定献身天文学研究的志愿。
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学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1535年,哥白尼用“四个九年的时间”完成了长达六卷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太阳结构的理论日心学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上静止不动。
哥白尼把统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有其自然的运动。哥白尼的日心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观象,推翻了统治长达一千多年的托勒密体系地心学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地是静止不动的谬误。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他弥留之际,才在病榻上见到了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样书。
尽管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公布后,受到社会上宗教势力和守旧的人们的污蔑和攻击,甚至于信仰宣传这一学说的人也被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但是哥白尼的学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就像是黑暗夜空中闪烁的巨星,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http://www.phy.cuhk.edu.hk/astroworld/history/history_astronomer__2_2.html
两万多字呢
100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92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